by admin | 九月 27, 2018 | 0 comments
高醫安寧病房的臨床心理師,負責末期病人與家屬的心理照顧。年紀輕輕的她,卻已陪伴近一千位病人走向生命的終點。她曾說過「這輩子能用最真實的自己,陪病人和家屬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是老天賜予我最珍貴的禮物。」
戴上敘事的眼鏡實踐臨床心理照顧
過去醫學教育中,大多強調以「專家」的角度去歸納與分析問題,以方便統整現象與給予適當處置。而大部分的心理學取向,也是延續這樣的方式,習慣用理論模式去預測一個人的行為與反應。但當我真正踏入臨床場域─安寧病房後,我逐漸發現這樣的方式使我很難貼近病人,這讓我很挫折。直到「敘事治療」開啟了我的視野,它強調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專家,心理師只是陪著當事人為自己的經驗賦予價值,創造更豐富的生命故事。
現任 DeepQ 互動設計師,目前專注於AI醫療服務聊天機器人的開發,期望能為人工智慧建立同理心、創造貼近人心的健康醫療服務,最近正因為看了影集西部世界,而對自己的日常工作熱血沸騰了起來。
站在AI的肩膀上——我們如何轉變未來的醫療體驗
由大數據所催生的AI時代,也正在重塑醫療照護的未來樣貌,HTC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多年來不斷將先進技術融合於健康照護及臨床應用中,本次要分享我們將AI技術導入聊天機器人後,這樣的AI醫療客服是如何幫助民眾了解疾病、提升就醫參與度,同時也會談談開發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與大家一同探討如何突破,並逐步實現個人化醫療。
服務設計師的能與不能
隨著問題的複雜化以及跨領域共創需求增加,設計師的角色不斷質變,以因應設計問題的挑戰。尤其在像癌症醫院這類高度緊張、充滿各種情緒以及各式利害關係人交織的複雜場域之中進行服務設計,設計師遭遇不少難題。不同層次的設計議題,隨時刺激設計師思考如何實踐所謂的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理念。透過癌醫服務設計案例的分享,傳達與反思設計師如何在癌症醫院發揮專業以及設計師的能與不能。
最大的UX設計顧問團隊,團隊成員包含用戶研究員、資訊架構師、互動設計師、視覺設計師與前端工程師等,服務國內外多家上市企業。
曾於華碩從事手持裝置UX設計,現職臺大智活中心服務設計組組長。歷經工業設計、介面設計到服務設計,十餘年設計經歷,藉由組合設計元素,辯證設計的本質以及社會需求的關係,期能藉設計之力促成轉變的可能。
設計體驗力-轉換醫病之間的換位思考
理解慢性病患者的需求,打造適合的長期健康管理工具,許多慢性病的病友,在心理生理上遭逢變化,醫療產品提供許多服務,卻也增加用戶更多不必要的操作體驗。回到以病人為主的身心需求,在罹病的不同階段維持健康管理,促進更好的生活品質。
楊英亮 Alan Yang,AJA Creative design Co-Founder,從早期軟體介面設計開始,累積了國內外許多IT產業的軟體開發經驗 ,2009年從零開始創辦AJA Creative,8年之間成立了全台灣最大的UX設計顧問團隊,團隊成員包含用戶研究員、資訊架構師、互動設計師、視覺設計師與前端工程師等,服務國內外多家上市企業。
設計的中心思想強調以人為本,要能理性分析,也能感性體現,透過對使用者的觀察,溝通與情境的轉換,努力實現設計應該解決問題,為使用者與產品提高價值的目標。